“三江口”是一脉三城空间结构重要的连接枢纽,是北城向西、南城向北、碧湖向东协同发展的最好链接地带,也是“一脉三城”发展格局的标志性区域。建设好“三江口”协同发展区,是落实“一脉三城”发展战略的最佳抓手,也是推动“产业兴城”、重塑城市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落脚点,更是践行跨山统筹“金钥匙”的重要举措和空间载体。
新经济是我市未来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和“换道超车”的关键。所谓“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三江口”区块正是八百里瓯江汇聚点、精华段、核心区之所在,拥有华东最独特的河流湿地生态景观,有条件、有空间成为丽水发展新经济、楼宇经济、文旅经济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目前“三江口”产业空间着眼于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高端功能集聚的新型产业,如何保障“三江口”新型产业战略安稳落地?一方面,需要加强规划引领的作用,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引导生产要素集聚;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新型产业用地的具体政策来支持产业项目健康落地发展。具体建议有:
一、规划如何引领?
规划作为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社会活动空间布局的总体安排,如何指导开发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引领各类平台集聚和错位发展?项目的空间资源如何合理高效配置?立足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要回答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规划的坚强保障。因为规划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具有刚性和严肃性。下面从加强资源保护、明确功能定位和组织交通框架三个方面来表述。
首先是“三江口”区域要保护什么?怎么保护?瓯江生态自然景观是“三江口”区域重要的优势资源,真正凸显了我市山水城市特色。保护好瓯江沿线自然风貌,是建设三江口的首要责任。要保护好从水面到山顶的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包括“河道、岸线、城镇建设区、乡村田园区、背景山体”等全要素的保护。不同要素要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自然山水空间要以水系连通、植被修复、林相改造等保护修复为主,公共建筑空间则要加强建筑风貌、高度、色彩等方面的协调管控,才能更好实现丽水山居图的规划目标。
在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定位“三江口”的整体功能?“三江口”区域作为今后城市发展的重要版图,要从城市总体规划角度确立明确的整体功能定位,建设成为功能与北城、南城互补,品质高端的新区。同时,三江口不同片区之间也要功能错位,差异化发展,形成不同类型的先进产业集聚片区,相互之间补齐产业短板,从而构建全链条的“新经济”产业体系。如联城区块链接北城主要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系为重点,塑造出都市特色;桃山-白岩区块背靠经开区以搭建高能级科创平台为重点,打造活力科创产业新区;白桥区块则充分发挥碧湖生态空间区位优势,引入数字化产业。最终形成市区两级联动、莲都和经开区协同合力推进的开发格局。
而交通作为区域发展的基础,要充分发挥拉动区域快速融合发展的作用。各区块在形成各自骨干道路网络的基础上,要降低瓯江对不同区域分割的影响,提升过江通道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片区以及三城之间的联系。通过城市快速路加强各区块与交通枢纽高效对接,提升城市交通枢纽与各区块之间的交通出行效率。同时要加强对“上跨下穿”的重要道路交叉口的规划设计,预留出关键节点立体化改造的空间,从而保障区域交通格局的建立和实施操作性。
二、政策怎么先行?
新型产业是以科创、研发、生产性服务业等更高端的产业构成,作为新的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支撑点,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最早在2016年便提出了新型产业用地的概念。随后,广州、郑州、济南等地也相继出台了新型产业用地相关政策,浙江省内已有杭州、宁波、温州、嘉兴、金华、衢州、台州7个地市相继制定了新型产业用地实施管理办法。随着“三江口”开发建设的谋划推进,我市亟需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撑,明确能够导入的产业、土地的供应条件以及项目的开发建设要求等。政策的研究制定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尊重区域自然环境要求,顺应“三江口”原生态的资源环境本底,需要由主管部门明确在不破坏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能够准入的产业类型,建立新型产业目录清单、完善新型产业招商指南,并以此建立新型产业重大项目库。
其次是要考虑区域场地风貌管控要求。新型产业业态的政策引导要充分结合“三江口”区域场地的风貌管控要求。通过详细调研场地的地形地貌,综合分析水文条件、地质条件、地基承载力、台地利用等土地开发限制性因素,研究提出鼓励倡导的开发模式,既能结合场地的实际建设条件,合理分配景观资源,科学引导与空间风貌相协调的产业业态,又能有效落实城市风貌管控要求,提升“三江口”区域的整体风貌品质。
最后是整体上要适应我市现状产业的动能发展条件。在符合新型产业用地规划条件的基础上,分析研判我市现有的产业基础、人才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以及未来市场的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技术先进、规模效应明显、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辐射带动力强的更加精细化的特色产业集群。
综上所述,建议由市发改委牵头,联合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等相关部门加快制定新型产业用地M0的实施管理相关政策。同时建议由市自然资源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做空间规划,加强规划在发展中的战略引领作用,确保区域新型产业经济质量稳步发展提升。
附件如下:
丽自然资规函〔2024〕24号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20号提案的答复.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