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社史朗读内容为《九三学社史话》第五篇章:崇高使命——人格魅力与自主创新精神。
蓝 坚
九三学社丽水市综合支社委员、市发改委(市大花园建设发展中心)基础设施发展处(市综交指办)处长
点击播放视频
4.人格魅力与自主创新精神
2002年2月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在热烈的掌声里,为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黄昆颁发证书。
王选与黄昆都是九三学社社员。此时,王选还担任着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的职务。两位社员包揽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消息,在九三学社迅速形成了一股欢悦的旋风。社员们传递着这个喜讯,分享着这份荣耀。
王选(1937-2006),祖籍江苏无锡,1937年出生于上海。中学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学校。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攻读当时尚处冷门的计算机数学专业。
王选院士
1961年,王选参与了北大自行研制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逻辑设计和系统调试任务。紧张的工作和严重的营养不良,使他患上了重病。养病期间,王选撑着虚弱的身体,坚持从事ALGOL60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的研究,于1967年获得成功。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产生了兴趣。当时,他只是一名38岁的北大助教。他抛开国家计划研制的二代机、三代机,大胆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革道路,被公认为自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因此,王选两度获得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于1987年获得我国首次设立的印刷界个人最高荣誉奖——毕昇奖。
1988年后,王选以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大力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不无感慨地说:“从1975年到1993年这18年中,我一直有种‘逆潮流而上’的感觉,这个过程是九死一生的,哪怕松一口气都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很难想象,在这18年的科研道路上,病痛缠身的王选和妻子陈堃銶过着怎样的生活:没有寒暑假,没有星期天,甚至不分白天和黑夜……正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艰苦顽强的拼搏精神,才有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才有了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的相继推出和广泛应用,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杰出典范。
然而,王选对于这些成绩并不满足。他认为,仅以中文出版系统进入海外市场,不能算作走出了国际。只有开发出非中文系统的出版系统,打入发达国家,才算真正做到了国际化。在他的策划和组织下,一个新型的日文出版系统于1997年面世,并迅速在日本报刊、印刷和广告制作业得到推广应用。同时,以栅格图像处理器RIP为核心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王选不仅在科研和市场开拓方面搴旗夺寨,战绩辉煌,对于教书育人,亦谆谆恂恂,堪称楷模。他胸怀宽广,虚位让贤,甘为人梯。即使身患绝症,仍然不忘奖掖后学,呼吁尊重人才。
王选的突出成就,受到国内外广泛的称赞。王选还先后荣获:1985年首届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奖,1986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989年中国专利金奖,1990年陈嘉庚技术科学奖,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还有全国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荣誉称号。
王选获奖无数,誉满天下。但是他一如故我,淡泊自适,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身为两院院士、北大方正控股董事局主席,他仍然居住在北大分配的70平米单元房里。地上铺着地板革,除了书柜,家中几乎没有什么陈设。几番动员,王选不肯搬入院士楼。他说:“我已退居二线,住这个房子就行了。若有可能,应尽量改善在一线工作的年轻人的居住条件,现在都靠他们出成果。”
王选夏天一身白衫黑裤,冬天外罩一件夹克。仅有的一两身西装,只在正式场合才肯“面世”。他的手稿大多写在废纸背面,打印纸都是两面使用……2002年,王选将所获得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及北大颁发的奖励金,共计900万元,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和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事具有基础性、前沿性的中长期科技创新研究。他在海内外获得的其他奖金,也全部捐赠给了北大的有关院系。王选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不是物质享受,而是创造。
人们或许不知,这样一位严谨勤奋的科学家,却还有着另一番生活情趣。也许是小时候父亲常带他去戏院听戏的缘故,使王选爱上了京剧。王选的姐姐、姐夫都是九三学社社员。偶尔聚会,姐夫操琴,王选纵情高歌,唱的竟是铜锤花脸。王选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期间,忙里偷闲,热心地分管起全国政协“京昆室”的活动。锣鼓铿锵,弦歌悠扬,瞬间陶醉其中——足见王选的戏瘾之大。
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领导人,王选不肯尸位素餐,无论业务如何繁忙,他都不忘自己担负的政治责任。2003年10月,王选不顾病痛,率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调研留学回国人员在北京的创业情况。不久,发现癌细胞转移,王选仍然边治疗边工作。医院的治疗一结束,他便匆匆赶往九三学社或者全国政协会场——据不完全统计,有30多次会议或者活动,是王选在化疗、放疗期间出席的。
2005年,王选病情恶化。但是他抚痛疾书,将多年科研和市场打拼的心得,写成《自主技术产品的若干思考》《试谈科研成功的因素》《要有超过外国人的决心和信心》等文章。8月16日,病情稍有好转,王选又出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十一五规划民主协商会上,呼吁国家科研经费应重点投向充满活力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10月14日,王选吃力地写下了长达7000字的《给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一文,这是王选念念不能释怀,向决策机构提出的最后建议。
靠鼻饲维持生命的王选,不忍心再浪费国家的财力物力和医生们的精力,他坚决请求:不要再为自己输血,把血液留给最需要的病人……
王选去世后,其夫人陈堃銶教授根据王选遗愿,拿出100万元,发起设立九三学社“王选关怀基金”,为经济困难的社内离退休病重患者提供一定的医疗补助。之后,在九三学社中央、地方组织和广大社员的支持下,北京九三学社王选关怀基金会于2007年4月正式成立。截止2012年底,基金会共捐助131人,捐款金额306万元,基金余额400万元。
王选与夫人陈堃銶合影
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编号为4913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选星”。
平生德义人间颂,身后何劳更立碑。王选高尚的人格魅力,自主创新的拼搏精神,永远感动和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九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