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派团体 >> 九三学社

【社员读社史】九三学社丽水市中心医院支社:崇高使命(2)

本期社史朗读内容为《九三学社史话》第五篇章:崇高使命——科学家的本色。

涂朝勇.jpg

涂朝勇

九三学社丽水市中心医院支社社员,市中心医院普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

点击播放视频

2.科学家本色

1992年,年届九十的周培源主席,从九三学社中央的领导岗位退了下来。12月底,九三学社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当选为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周培源、严济慈、金善宝任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王淦昌为参议委员会主任。

周培源,中国近代力学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1902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一个书香之家。1924年经清华学校选派,周培源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系学习。1928年,周培源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被聘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周培源

1936年,周培源利用假期来到美国,参加了爱因斯坦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1937年返国。抗日战争爆发,周培源受校长梅贻琦之托,安排学校南迁,先后担任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在这期间,他抱着科学家应为反战服务,以科学拯救祖国危亡的志向,毅然转向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

1943年,周培源再次赴美,先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从事湍流理论研究,随后进入美国国防委员会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海军军工试验站,从事鱼雷投入水的战事科学研究。19472月周培源携全家回到北平,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培源历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校长。周培源从事高等教育6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书育人风格和理念,培养了几代知名的科学家。王竹溪、彭桓武、林家翘等,都是他早期的学生。周培源被誉为“桃李满园的一代宗师”。

周培源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还有流体力学中湍流理论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初步研究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考虑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时,周培源曾两次到武汉参加三峡工程会议,并前往预选的三斗坪坝址考察。20世纪80年代,在阅读了全国政协关于三峡工程的调查报告和有关材料后,周培源认为三峡工程不仅仅是工程技术问题,还涉及经济、生态、社会、淹没区的矿藏,甚至军事、人防等许多问题,而且建设周期长,包括长期投资的利息在内,耗资将以千亿计。国家要在近期建设这项工程,必将延缓其他急需上马的建设项目,更何况尚有不少重大问题有待研究,因此,建议要在综合国力明显允许的条件下,经过严肃认真的科学论证,方可考虑三峡工程的施工。有鉴于三峡工程影响巨大,须从全局更高层面进行考量,于是,在周培源的主导下,九三学社中央多次组织专题调研,反复论证,于1986年春提出《关于三项工程的意见和建议》,供中共中央国务院决策参考。社中央有关领导,多次列席国务院全体会议,参加三峡工程论证会,提出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吴秀华.jpg

吴秀华

九三学社丽水市人民医院支社主委、丽水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

点击播放视频


19889月,86岁的周培源不顾年迈,接受全国政协的委托,率领182位政协委员奔赴湖北和四川有关地区视察。回京后,周培源又以个人名义写了报告,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对此,周培源说:“你光给领导同志送一面之词,让他如何做正确判断?几十年里我们深受其害,今天不能再说假话。”“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实质上是要不要科学、要不要民主、要不要决策民主化的问题。”周培源还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殷殷提醒:“主管部门尤其不能主观地追求兴建一座超世界水平巨型工程而流芳百世,否则会欲速不达,适得其反。如果不经过各个方面的反复论证,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就仓促上马,势必后患无穷,遗臭万年。”在三峡工程一片立即上马的声浪中,周培源如中流砥柱,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本色。

三峡工程,倾注了周培源与周光斗等九三学社专家们的心血。三峡工程的建设成功,自然离不开他们宝贵的科学论证与诤言。一些九三学社的新社员,谈到入社动机时,都会提到:是九三学社,尤其是周培源主席,尊重科学与实际,坚持真理,不唯上,不违心,对国家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敢于讲真话讲实话,感动了他们,让他们看到了九三学社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对九三学社产生了由衷的钦与向往……

周培源为人正派,从不阿谀奉承,投机取巧。“文革”期间,炙手可热、呼风唤雨的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跑到北京大学,向周培源提出要召开万人大会,批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周培源不畏权势,旗帜鲜明地指出:爱因斯坦是打不的。顶住了“四人帮”蔑视科学的这股歪风。

林彪事件后,19727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美籍华人科学家访问团时,对在座的周培源讲,要把综合大学的理科办好,提高理论基础水平。于是,周培源上书周恩来,分析了造成中国基础科学停滞不前的原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环境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尴尬状态。之后,周培源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那些黑云压城、万马齐喑的年代,周培源的意见犹如夜空云罅露出的星光,让人们看到了一位科学家忠诚爱国、实事求是的宝贵精神。

生活上,周培源十分简朴。1987年,周培源将600多平方米家传祖宅,捐献给家乡宜兴作为科普文化活动站,把收藏多年的145幅珍贵书画,捐赠给无锡市博物馆。为了表彰周培源夫妇的义举,无锡市政府特别颁发了一笔奖金。周培源夫妇立即将这笔奖金的大部分,分别捐赠给他们的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附中,作为科学基金与奖学金。此后,周培源夫妇又两次捐赠奖金,希望“人人享受科学技术的恩惠”

周培源捐献古代书画仪式,雷洁琼、宋健、赵朴初出席(前排从左至右).jpeg

周培源捐献古代书画仪式,雷洁琼、宋健、赵朴初出席(前排从左至右)



[ 返回首页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