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社史朗读内容为《九三学社史话》第一篇章:云涌巴渝——最肯为老百姓讲话的参政员。
朗读者 赵丽珍
九三学社丽水市莲都区委综合支社主委、莲都区财政局二级主任科员
九三学社成立会上,被推举为三人主席团成员之一的许德珩,早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就以五四爱国运动的骁将而名扬海内。
许德珩满腔爱国热血,一身急公好义的正气,忧国而不忧身。那本《中国党派》提到许德珩,不很确切地说他“原为国民党党员,曾于朱培德任江西省政府主席时代任教育厅长,对第三党之活动,颇多掩护。旋又脱离第三党,加入改组派。抗战前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抗战后任参议员,于历届参政会中,均以发言激烈著称,对政府措施颇多抨击”。《文汇报》上一篇署名“劲云”的文章,称他是“最肯为老百姓讲话的参政员”。
1938年12月,汪精卫在越南河内发表“艳电”,公开投敌,当了汉奸。许德珩怒不可遏,在国民参政会一届四次会议上,提出声讨汪精卫案:《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请追拿汪逆及附逆诸汉奸归案法办》,征得许多参政员签名联署,并经大会通过决议,通电全国,声讨汪精卫及附逆诸汉奸。
当时,中国的抗战形势,很是令人失望。1944年,日寇为了挽救太平洋战场的失利,加强了对中国大陆的战略进攻。而国民党军队竟然一触即溃,数月之间,河南、湖南、广西大片国土相继沦丧。有鉴于此,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改组抗战不力、腐败无能的国民政府及其统帅部,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实行民主,保障言论自由”的倡议。倡议一出,立即得到许德珩与众多参政员的拥护响应。
在国民党特务的眼皮底下,许德珩并不避讳他与中共代表的亲密往来。他在重庆的居处,与中共参政员的驻地上清寺相距不远。每逢参政会开会,许德珩常搭乘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的便车。许德珩说:“每次参政会开会,三人中总只有两位出席。我搭他们的汽车回到上清寺,他们回到50号周公馆,我则步行到枣子岚垭雅园。”
许德珩每次演讲,都是未曾开口,血液先已燃烧起来,说到激烈处,拍案疾呼,使闻者踊跃。由于许德珩持论公正,敢于直言,屡被选为驻会参政员。
从许德珩的作为不难看出,他的身上自有一股儒家所谓“士不可不弘毅”“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勇敢和担当。而这种风骨与价值观的形成,与他的家庭影响、环境熏陶不无关系。
许德珩
许德珩,又名楚僧、楚生,1890年出生于江西德化(今九江市庐山区)。据说,许德珩有一位曾叔祖,在候补广西某县知县的时候,曾参加太平军。太平军失败,许家逃到人迹罕至的沈家冲躲藏起来。追捕太平军的风头过去很久,他的父亲许鸿胪才敢出来应试。通过府试,许鸿胪补为廪生,被聘到浙江绍兴府当了一名文案。徐锡麟、秋瑾案发,许鸿胪因同情革命,被罢职,返回故里,执教于九江同文书院。
父亲带回的进步书刊,如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的《訄书》,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以及秋瑾的诗文,使尚在乡塾背诵古文的许德珩眼界大开。许德珩考入九江中学堂不久,便加入了同盟会。
辛亥革命爆发,九江光复。许德珩剪掉辫子,丢掉书本,径直投到九江都督李烈钧麾下,担任秘书处秘书。让这位刚刚二十出头的革命青年兴奋的是,平生第一次在欢呼的人群中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而湖口讨袁之役失败,则让他尝到了封建复辟的苦果。为了逃避搜捕,许德珩从九江乘轮船顺流而下,来到上海,考入中国公学英文系,重新踏上求学之路。由于学费昂贵,1915年秋,许德珩考入收费较为低廉的北京大学。由此,一条更为波澜跌宕的人生道路,在他的脚下展开。
两年之后,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力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大风气为之一新。许德珩呼吸着自由的学术空气,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的激流,与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等建立了师友之谊。经李大钊介绍,许德珩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他还参与发起了学生救国会,创办并主编《国民》杂志,与邓中夏、黄日葵等成立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张国焘、俞平伯等同学,以及时任北大图书馆管理员的毛泽东也参加进来,宣传新思想,普及平民教育。
朗读者 刘娇英
九三学社丽水市莲都区委文教卫支社主委、天宁中学副校长
点击播放视频
1919年5月4日,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爆发。前一天,许德珩受北大学生大会推举,连夜起草了《北京学生天安门大会宣言》。因为时已深夜,买不到白布,许德珩把仅有的一条赖以半铺半盖的白床单撕成布条,写上标语,做成集会游行的小旗。5月4日上午,各校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演讲。下午,游行队伍来到东交民巷,当群情激愤的学生冲向赵家楼胡同,殴打章宗祥,火烧曹宅后,许德珩等32名学生遭到逮捕,被关进肮脏拥挤、臭气熏天的牢房。
许德珩在五四运动中崭露头角,成为全国闻名的学生运动领袖。而五四运动所揭举的“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许德珩心目中,鲜艳无比,永不褪色,成为他一生为之呐喊、为之攀登的神圣高峰。
1920年,许德珩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许德珩与蔡和森、徐特立、向警予、蔡畅、周恩来等共产党人时相过从。因蔡元培先生的关系,许德珩结识了来自湖南长沙的劳君展(劳启荣)女士。聪颖秀丽的劳君展,在法国里昂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转入巴黎大学,师从居里夫人研究镭学。1925年,许德珩与劳君展女士喜结伉俪,在巴黎中国饭店举行了婚礼。
许德珩与劳君展在巴黎合影
1927年2月,许德珩受到国内革命形势的鼓舞,先期一人回国,奔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兼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广东军阀发动政变,被列入黑名单的许德珩,逃离广州。应恽代英之邀,担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官。
广州起义失败后,许德珩几经周折,偕回国的劳君展,来到上海,从事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翻译。两年间,许德珩在大学讲堂上公开宣讲马克思的学说,并翻译了马克思的《哲学之贫乏》,布哈林的《唯物史观社会学》《共产主义之路与工农联合》等著作。
1931年6月,应北师大和北京大学的聘请,许德珩与劳君展带着一双儿女,来到北平,在两校任教。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许德珩因为多次公开演讲,以“蛊动各校罢课风潮之共党首要”,被北平当局军警逮捕。经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筹备委员会主席宋庆龄、副主席蔡元培、总干事杨杏佛等人积极营救,始得释放。
七七事变,抗战军兴。许德珩辗转来到武汉,根据周恩来的意见,返回原籍,参加抗战,担任江西抗敌后援会主任。不久,国民参政会成立,许德珩以北方代表身份出任参政员。
1937年底,南京失陷,国民政府移驻重庆。一时间,机关学校、文化科研院所、社团商会,以及颠沛流离的民众,纷纷涌向西南腹地,趋避巴蜀。于是,两江夹峙的陪都重庆,骤然拥集了大批达官名流、知识分子和苦难黎民,使得弹丸之地山城,物资短缺,房屋紧张,物价飞涨。加之还要时常躲避日寇飞机轰炸,人民的生活极端困窘。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许德珩在距离重庆50里的璧山社会教育学院觅得教职,讲授“社会学”课程。
1944年底,日寇占领桂林,进逼川、黔,独山失守,重庆震惊。一时间,投降空气笼罩山城。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让许德珩寝食难安。
此时,流寓重庆的一些文教科技界人士,也同许德珩一样,日夜关注着时局的变化、心中充满了焦虑。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打听消息,交换看法,倾吐胸中的郁闷。这样,对时政颇多抨击的参政员许德珩的家,自然成了一个聚谈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