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浙江》采访实录为我们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2002年10月至2007年3月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和省委书记的领导工作历程,生动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的责任担当、深厚的为民情怀、务实的工作作风、高超的领导艺术等,高端、生动、深刻,蕴含着丰富的执政理念、人生哲理,值得深入学习,认真研究。读着一篇篇采访实录,习近平总书记这位拥有大智慧、大谋略、大抱负、大实干的杰出领导者形象在眼前变得更加立体丰满,尤其是他的求真务实作风、为民执政理念,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深入调研,察民情,懂民意
习近平总书记最显著的工作特点就是用调查研究开路,至少每周都会安排一次调研。“八八战略”、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生态浙江等重大决策部署,都是他在深入调研之后作出的。
访谈实录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任职刚刚两个多月,就走遍了全省11个地级市,随后一年时间里,又走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还包括很多村、乡镇、街道、企业、学校。在前后5年时间里,从东海之滨到浙西山麓,从杭嘉湖平原到瓯江两岸。在农家小屋中,在山林田野间,在千米矿井下,在火热工地上,在隆隆车间里,在巍巍码头边……他的足迹遍及浙江大地的角角落落。他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崇高品德、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随行的工作人员。他们常说:“能够在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跟随他参加各种会议,下基层调研,走访和慰问困难群众,经历严寒酷暑、暴风骤雨、冰雪灾害以及抗台救灾、抗击非典等,是非常自豪和荣幸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到基层调研要做到“五个字”,就是“深、实、细、准、效”。“深”,就是要深入基层。他常说,我们去基层调研,不仅身体要到基层来,心也要到基层来,一定要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实”,就是要实实在在,不能搞花架子,更不能仅仅为了拍电视、登报纸。他规定,到基层调研,不准打横幅、不铺红地毯,当地负责人直接在考察点会合,不能到高速公路出口处迎接。“细”,就是不能走马观花,要仔细了解实情。他引用毛主席的话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就是要求我们在调查研究的时候仔细考虑到方方面面。“准”,就是要对基层调查的东西认真研究。他要求大家在调研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效”,就是调查研究要有效果。他说,没有效果的走马观花式基层调研,就是劳民伤财,就是扰民,还不如不去。
二、走近群众,解民困,暖民心
读着访谈实录,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情怀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平时最牵挂的是基层,最惦记的是百姓。他总是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领导同志与群众走得越近,群众工作就做得越实。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是天,民为先”的执政理念。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我们的一切。”他在浙江工作期间始终心系人民、把帮扶困难群众放到突出位置,特别重视上访的困难群众,重申领导主动下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求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主动下访。
习近平总书记还格外牵挂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的农民,常和他们话家常、交朋友。他去丽水调研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时,发现云和县的很多农民由于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文化素质不高,收入也不高。他当时就觉得,对这些小孩子,还是要让他们多读点书,以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调研回来以后,他就和省里商量,最终决定给这些贫困地区的小孩子提供免费的中专教育,凡是农民子女读农林院校的政府就给予补助,还免费给农村发放农业科普方面的书籍。通过这些举措,培养当地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政策扶持,办实事,惠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时时刻刻关心和关注老百姓的生活,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中。他曾提出,“为民办实事应该形成一个长效机制,而不仅仅是做一两件事。”于是,2004年10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重点涉及就业、社保等十大领域。这一机制,在浙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最迫切的民生难点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习近平总书记“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引领下,浙江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持续着力在构建长效化、制度化的民生工作框架体系上下功夫,形成了包括以加强民情反映、民主决策、责任落实、投入保障、督查考评五大机制在内的,有浙江特色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在制度设计上突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之以恒,不断在发展中改善民生,使得浙江成为地区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区。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注浙江农村的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他积极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这成为浙江省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后来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思想和实践基础。
他还积极推动“山海协作”,十分重视对贫困山区的精准扶贫。“山海协作”中的“山”指的是贫困山区,“海”指的是沿海县市,“山”和“海”之间的经济互补性非常强,他主张把它们衔接起来,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当时,他几乎跑遍了浙江的“山”和“海”,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指导意见。直到现在,“山海协作”还在发挥着作用。
在开展“山海协作”的同时,他还把省级机关的厅局同各个贫困山区的乡村结合起来,进行对口帮扶。这样一来,贫困山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机关干部为民服务意识大大加强,各尽所能开展帮扶。由此,贫困山区得到了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通过十几年持之以恒的奋发创新,浙江农村呈现了一大批美丽乡村和农(渔)家乐等“三农”(指农业、农村、农民)新景象,山青了,水绿了,人富了,村美了,农业产业“接二连三”,乡村旅游休闲成为新兴产业,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山区农民说,过去是“砍树”卖“木头”赚钱,现在是“看树”卖“美景”致富。“砍”与“看”一字之变,深刻反映了浙江“三农”面貌所发生的根本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大量时间都在基层,和老百姓在一起”,他推行为民办实事,就从当时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直接的呼声、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去找问题、想办法、列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理念与实践,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反复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脉相承,是求真务实作风、为民执政理念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