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和集中反映,蕴含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特有生产生活方式、智慧和思维方式,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密码。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人民生命创造力的高度体现。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传统气质,才能传承下去。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的设立凸显出文化遗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要借此机会,组织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利用各种渠道宣传文化遗产保护,通过展示、演出和媒体等各种载体向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和教育,倡导珍爱文化遗产的文明之风,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进而更好地熟悉中华历史,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不断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这段讲话稿来自于2006年6月10日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文化遗产日”调研会议中的讲话。他还说到:“当前,我省的文化遗产保护任务依然艰巨,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一些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我们怎么看这件事?我们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出发,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管理、利用的关系,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加快抢救速度,加大保护力度,抢救为主、保护第一,切实保护好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一、散落在世界的华侨现状
非遗存活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记忆中,流淌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当中。即使踏出国门,最难改的是乡音,最难忘的是儿时的生活场景,最能勾起共鸣和触动的是传统文化。丽水青田华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据民国二十四年版的《中国年鉴》记载,早在十七、十八世纪,就有青田商人经西伯利亚前往欧洲从商,以贩卖青田石为主,青田石令欧洲人赞叹不已。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的青田石,为青田人敲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越来越多的青田人选择漂洋过海去国外打拼,贸易也从贩卖青田石转而以小商品为主。时至今日,青田华侨已超35万人,他们受到“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西方双重文化的夹击,成为华侨文化重构中主要的影响因子。
青田籍华侨像一张大网覆盖了全球,赢得了生存与发展的巨大空间。在青田华侨聚集区都设有青田同乡会,共同议事协商策划组织活动,目前以青田华侨为主的同乡组织就有160多个,他们因为文化认同,具有极强的凝聚力。问起华侨最期盼的日子,必定是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冬至日等等,他们会聚在一起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节日特有民俗感受“家乡味儿”,在异国他乡传承保护着非遗。
二、非遗在华侨文化重构中所起的作用
(一)非遗是维系乡愁文化的纽带
非遗来源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生活哲学,每一个曾经在中国长大的华侨都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非遗具化呈现。华侨在接触外国文化的过程中产生文化冲击和文化比较,本能地寻求自我保护,他们对当地文化越抗拒越容易产生乡愁,并试图通过集体认同强化集体记忆,同时重构集体记忆。每当传统节日来临,国外的华民组织都会组织传统习俗活动,即使再忙,华侨也会抽空参加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氛围以缓解短期的乡愁之苦。如欧洲国家的青田舞龙舞灯队,在每一次传统节日活动时都会聚集很多华侨簇拥观看,并跃跃欲试,希望自已也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非遗成了维系海外华侨乡愁文化的纽带。
(二)非遗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石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旅居海外的华侨必定会遭受双重文化的冲击,一是祖籍国的,一是居住国的。祖籍国文化如何在这场争夺中处于优势,需要华侨坚定文化自信,在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声中树立文化自信。
(三)非遗是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非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民族化的元素,首当其冲成为了“走出去”的重要元素,华侨群体是交流中外文化,沟通中外友谊最合适的桥梁。中国政府倡导非遗“走出去”,华侨组织践行非遗“引进来”,例如青田鱼灯通过青田县政府和当地华侨组织的积极合作下,成功把非遗项目推向世界,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非遗、爱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大利鱼灯队员邀请清一色的外国人,外国人成了中国非遗的传承人,在传承中国非遗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沟通了中外友谊。中国非遗在国外的上演引起外国媒体的极大兴趣,通过报道加深了外国人对于中国非遗的认识。通过非遗,中外文化得到可持续发展,中外友谊得到进一步巩固。
(四)非遗是找寻文化之根的钥匙
文化认同是进行华侨文化重构的重要因素,早先的华侨,怀有强烈的民族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断强化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但是对于年轻一辈的华侨以及“侨二代”来说,他们在文化天平上就显得难以取舍,所以对于这个群体来说,祖籍地的文化认同显得特别重要,表现在对于祖国民族情感的保留与潜藏。要找到“迷失”的自我,就需要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传承中国非遗的机会,会让他们尽快找到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创新非遗保护、传承机制,更充分发挥非遗的价值,对坚定文化自信,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意义。